高手過招!如何由淺及深地品味一款咖啡?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10-05 17:27:15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剛接觸胡咖啡小白眼中的“咖啡風味表”,也許也是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這樣:
  
  最正確的
  
  SCAA風味輪,應該這樣解讀:
  
  相信愛好精品咖啡的朋友對咖啡風味輪都不會陌生。作爲一種工具,不管是在專業的杯測中,還是日常的咖啡品嚐中,它都非常直觀,易用,很容易就能用來分析以及描述咖啡。
  
  很多愛好咖啡的人在剛開始接觸單品咖啡的時候,會有這樣的疑問:
  
  我很喜歡咖啡中的某一種味道,可爲什麼我喝不到咖啡豆包裝上描述的那些風味?
  
  該怎樣才能在咖啡中找出這些風味?
  
  其實這些疑問的答案,都可以從風味輪中找出來。很多時候,我們的味覺和香氣記憶,在運用起來的時候,實在是太少太少了,這一杯咖啡,喚醒了那個味道的觸覺,但是你卻記不起來了,這個時候風味輪上囊括的味譜或許就能幫助到你了。如同導師一般指引你,帶你喚回那種記憶。
  
  今天,我們以大衆化的90+ lever up 系列中的燭芒爲例:
  
  Drima Zede 燭芒
  
  品名:Drima Zede 燭芒
  
  產地:埃塞俄比亞 西達摩
  
  海拔:1750-2000
  
  處理法:日曬
  
  藉助SCAA新版風味輪使用方法,帶領大家由淺及深地品味這款咖啡。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品嚐咖啡的這個過程分爲4個步驟:聞,大力吮吸,確定,描述。你可以將這種方法用於你手邊的任何一款豆子,或許你還可以發掘到你以前無意中忽略掉的咖啡風味。
  
  1. 聞
  
  咖啡中的風味紛繁複雜。而聞這一步極爲重要,因爲我們的鼻子可以識別上千種味道,和只能分辨酸、甜、苦、鹹、鮮這幾種味覺的嘴巴相比,鼻子實在是我們品嚐欣賞咖啡最得力的助手。拿到一杯燭芒,我們清晰地嗅識到燭芒特有的花香和水果類香氣。
  
  圖片來源:王力咖啡體驗中心吧
  
  那它的花香又更接近於哪種花?它的水果香氣更接近於哪種水果呢?是莓果類的,還是柑橘類的,還是其他的水果?接下來向風味輪的更外圈探知吧!
  
  圖片來源:王力咖啡體驗中心吧
  
  細心的你或許已經發現每種風味之間的間隙大小不一。
  
  圖片來源:王力咖啡體驗中心吧
  
  這些代表着它們的相似性,間隙越小,兩種風味就越加相似;間隙越大,其中的風味差異就越大。重新聞一下這杯咖啡,藉助風味輪的這個規律,我們可以更準確更清晰地判斷燭芒有着香橙或葡萄柚般的氣息,而並非青檸。
  
  如果你對品嚐咖啡有着一定的經驗,或許你還能聞到一些焦糖、蜂蜜般圓潤而又飽滿的甜香。
  
  圖片來源:王力咖啡體驗中心吧
  
  2 . 大力吮吸
  
  大力吮吸咖啡的目的在於:使咖啡在進入口腔的瞬間霧化,從而充滿整個口腔,乃至於連接鼻腔的上顎,這樣有利於幫助我們找到咖啡中更深層次的味道。在品嚐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借用風味論,逐步探究燭芒更深層的風味,這將是一個有趣的過程。
  
  品嚐咖啡時,我們感知到的味覺不同於之前聞到氣味。比如我們之前聞到的,它的柑橘果香更接近於橙皮的味道;而現在品嚐到的味道會更接近於芒果。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燭芒的口感上加以欣賞。它會有奶油巧克力般既醇厚又絲滑的觸感,其中還夾雜着荔枝的味道。品嚐的最後一點就是回甘,所謂的回甘,是指咖啡在口腔中和咽喉處,給大家帶來的餘韻。
  
  3.確定
  
  我們在確定咖啡風味的時候,最有力的依據是來源於咖啡豆上所描述的風味。這個時候,我們要回到描述風味這裏仔細閱讀。
  
  【Drima Zede 燭芒】相較一般的日曬處理豆,風味更爲乾淨明亮,中等的醇厚度,前段以熱帶水果爲主,伴有輕微的發酵感,中段有荔枝和芒果的風味,後段以黑糖結尾。
  
  因爲我們的視覺感受可以非常有效地連接我們其他的感官,就好像我們看見食物的樣子時,腦子裏會想象它的味道。比如當我們聞到了燭芒那精緻的花香時,腦海裏便是“粉色”的花香;嚐到了柑橘類的水果風味,就會想到“橙色”的水果。風味輪的一大便捷之處也體現於此,我們能通過想象到的顏色快速找到風味在圖中的位置,幫助我們快速定位稍縱即逝的迷人香氣,讓它們無處遁形。
  
  4 . 交流
  
  品嚐咖啡,貴在交流!雖然風味輪的詞彙大都通俗易懂,但我們不建議太過拘泥於上面的文字。我們何不將品嚐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描述出來呢?
  
  所以,可能的話,最好一次品嚐幾款不同的咖啡,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通過對比令你加深對各種咖啡不同風味的感受,還可以訓練你的味蕾。對所有的樣品進行相同處理,如此才能讓樣品之間存在可比性。靜下心來,享受過程。品嚐的經歷越多,對咖啡味道的感受就越敏銳。想要精進自己的味覺,可以由此入手,那就是:品嚐,品嚐,再品嚐。
  
  圖片來源:泰摩咖啡
  
  如何訓練自己的舌頭?
  
  訓練舌頭的過程並不複雜,你只需足夠的耐心和儘可能多品種的咖啡就可以提高你的品鑑功力。(參考來源: CafeCulture啡言食語)
  
  以下便是訓練舌頭的簡單步驟:
  
  ①  購買咖啡
  
  去附近的烘焙商或咖啡廳買兩種不同種類的咖啡。購買時向烘焙師或咖啡廳店主瞭解咖啡有關信息,他們提供的信息對你訓練感官有很大幫助。
  
  ②  小杯咖啡
  
  去購買掛耳咖啡,一次做出的量正好夠你品鑑時使用。
  
  ③  沖泡咖啡
  
  用兩個法壓壺分別沖泡兩種咖啡。使用小法壓壺能夠最大程度上減少咖啡的浪費。
  
  ④  稍加冷卻
  
  雖然我們都愛喝熱咖啡,但在訓練感官時最好讓咖啡稍微冷卻一下,如此一來會使咖啡的口味更容易被辨識。
  
  ⑤  反覆對比
  
  兩杯咖啡都準備好了,現在請小口吸入咖啡,細細品嚐,反覆對比兩杯咖啡之間的口味區別。在品嚐另一杯咖啡之前要間隔幾秒鐘,不要讓上一杯咖啡的味道影響你對另一杯咖啡口味的感知。
  
  ⑥  琢磨口感
  
  在開始辨識口味之前,首先分辨兩杯咖啡的口感,兩杯咖啡哪一杯更厚重?哪一杯更純淨?記錄下你所感知到的口感,以便之後更好地分辨兩杯咖啡的特徵。
  
  ⑦  不用太過糾結於口味
  
  雖然你的目的是訓練如何辨識口味,但由於只是處於起步階段,如果遇到難以描述的口味,不用太過糾結,你只需記錄下你品嚐出的味道,事後再進行總結分析,隨着訓練的不斷深入,總有一天你會品嚐出更多的風味!
  
  ⑧  參考標籤
  
  在這裏我要強調,不要在訓練開始之前看標籤!你需要憑自己的感覺訓練舌頭,而非遵循其他人給出的參考意見亦步亦趨。但在訓練結束以後,你需要參考標籤,來判斷自己對口味、口感和醇厚度的描述是否準確,這不僅能夠幫助你積累更多專業詞彙,更能提高感官的精準度。
  
  那麼,我們應該多長時間訓練一次呢?
  
  我建議儘可能多地去訓練。訓練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頻繁地訓練會讓你的舌頭變得更加靈敏,讓你對口味的感知更加準確,況且在掌握一定技巧之後,品鑑的過程會變得非常有趣!
  
  其他注意事項
  
  ①  檢查鼻子
  
  你知道嗎,我們嗅覺和味覺其實是相通的,例如你在感冒的時候鼻子不通氣,你便嘗不出任何味道。這是因爲感冒堵塞了鼻道,讓鼻子難以感知香氣,因此在品鑑之前,要檢查自己的鼻子是否通氣。
  
  ②  戒菸
  
  如果你是菸民,我勸你趕緊戒菸,香菸會極大影響舌頭和其他感官的靈敏度,但別擔心,即便你煙齡較長,戒菸還是會讓你的感官恢復原有水平。如果想要品鑑咖啡細微的口味特徵,你別無選擇,只能戒菸。
  
  ③  學習風味輪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制定的“咖啡風味輪”能夠幫你準確描述咖啡的口味,作爲通用的行業標準,其權威性和準確性不容置疑。我建議在訓練感官的同時,學習風味輪中的專業詞彙,這不僅有助於加深你對咖啡口味的理解,更能讓你儘量避免口味辨識中存在的誤區。
  
  任何人只要堅持訓練都能品嚐出咖啡中的精緻口味,你只需耐心練習,不斷積累,咖啡世界的大門就會向你敞開。在訓練感官時,一定要使用從精品咖啡館或烘焙商買來的高品質咖啡,千萬不要因使用劣質咖啡而誤入歧途。
  
  只要堅持訓練,不久後你便能品嚐出咖啡與咖啡之間細微的口味差別。只要稍加努力,你的咖啡體驗將得到質的提升。
  
  從今天開始,邊喝咖啡邊訓練你的舌頭吧!

2017-06-13 16:21:20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