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各國咖啡文化 各國人士如何喝咖啡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09-27 05:47:43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一杯香醇美味的咖啡,對於咖啡迷來說,除了甘醇圓潤的口感之外,其最吸引人之處,莫過於咖啡在沖泡過程中所飄散出來的一種略帶神祕感的誘人芳香。因此所謂的品嚐一杯咖啡,應該是自沖泡咖啡的那一刻即開始。咖啡在不同的沖泡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香味。剛開始沖泡時,咖啡的香味就像生咖啡豆一般,味道極爲生澀,接下來的香味則會由生澀漸漸轉爲香醇。咖啡沖泡好之後,在正式品嚐前應先聞其香,再觀其色澤:唯有湯色清澈的咖啡,才能帶給口腔清爽圓潤的口感。
      
      最後是小口小口地品啜咖啡,此時先不急於將咖啡喝下,應先暫時含在口中,讓咖啡與唾液及空氣稍微混合,同時感受咖啡在口腔裏不同部位的感受,再輕輕讓咖啡進入腸胃之中。如此結合嗅覺、視覺、味覺的品味與監賞,才能真正體會出一杯好咖啡的精華所在。
      
      咖啡最佳的飲用溫度爲75℃~80℃,所以咖啡煮好後要趁熱喝。雖然一杯優質咖啡溫度的高低,在口感的表現上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冷卻後的咖啡在香味上會略爲失色;一杯熱咖啡經放置一小時後,所有的香味都將蕩然無存。而且由於咖啡本質的不穩定性,容易在冷卻後產生酸化,進而影響咖啡的風味,所以咖啡宜趁熱喝。
      
      另外,許多人認爲唯有飲用“黑咖啡”,纔算是真正的會喝咖啡。其實只有評監咖啡豆的等級時,才需要喝不加糖及奶精的黑咖啡,一般人喝咖啡應視個人的喜好和其他食品結合。添加其他食品,有時可彌補咖啡的缺陷,例如加入磨碎的檸檬或柳橙皮可增加咖啡的刺激性,加奶精能去除澀味,加糖將減低苦味。不過,若是一杯優質的單品咖啡,最好以黑咖啡的方式品嚐,如此方能享受咖啡中原有的甘、酸、苦三味的均衡口味。
      
      咖啡以其獨特的浪漫芳香與柔和的苦澀,獲得了世界各地人們的青睞,而成爲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無可取代的神奇飲料。目前世界各地飲用咖啡的習慣,因咖啡傳播過程的不同、風俗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飲用習慣。由此來看,喝咖啡已不僅僅只是品嚐一杯咖啡,更可從中瞭解咖啡所賦予的文化精神,及其中所顯現出各國的風土民情。
      
      在阿拉伯回教地區由於是飲用咖啡的發祥地,所以當地的人們仍執着於古老的飲用方式,他們使用接近黑色的深度烘培咖啡豆,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放入小鍋中煮沸幾次再加糖,而成爲一杯極濃郁、苦中帶甜,且帶有咖啡渣的咖啡。也許是因咖啡最初在阿拉伯的流傳具有宗教上的用途:早期回教讓做晚禮拜時打瞌睡的僧侶們飲用咖啡來提神,由於效果非常好,於是每項宗教儀式都必喝咖啡。因爲咖啡在阿拉伯具有這種儀式性特色,所以到現在當地的人在飲用咖啡時,仍是以一種考究而有禮的態度,神情從容不迫的品味着。
      
      在南歐拉丁人的地區人們最喜愛的是由咖啡壓縮機所沖泡出的意大利式咖啡,以深度烘焙的咖啡豆,衝出帶着焦味的咖啡,咖啡上面還浮着薄薄的油沫,他們習慣於早晚各飲一杯。大概是因拉丁人的樂天隨性,所以意大利的咖啡屋,大多以站在吧檯享用爲主。只見意大利人進入咖啡館裏,站在吧檯一口就把小小的一杯意大利式咖啡一飲而盡,與阿拉伯人的從容儀態截然不同。
      
      位於東歐的奧地利,由於具有輝煌燦爛的歷史傳統,使得奧地利人非常得驕傲,凡事都講求典雅華麗,咖啡館也多優雅麗華麗。咖啡館對奧地利人而言,就像是個人在心靈上的小城堡,在此他們能讓心情暫時休憩,心靈獲得解放,或是和朋友共享生活中點滴的地方。奧地利的咖啡館中除了有香醇的咖啡外,更有奧國最着名甜點,使咖啡館成爲奧地利人最常流連的地方。
      
      在天寒地凍的俄羅斯飲用咖啡的方式,主要着重在咖啡的保溫和加熱上,其沖泡及飲用的方式與俄羅斯紅茶大同小異,即都將紅茶或咖啡放在一種叫做沙沃瓦的壺裏來煮。而爲了配合咖啡口味的特性,會在咖啡中加入橘子醬,並且還以發泡過的鮮奶油與橘子片搭配做爲點心。當然在蘇俄這種冰天雪地的氣候中喝咖啡,絕對少不了在咖啡中添加濃烈的伏特加酒來驅寒。
      
      對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而言,在宗教上多爲新教,沒有天主教的主教或英國國教的王室。在經濟與社會背景上,也沒有有封號的世襲貴族,每一個農民皆爲獨立的地主而非佃農。所以在美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們認爲除喬木之外沒有比他們更高的東西,再加上拓邊的平等精神,使得美國的咖啡文化非常的平民化、日常化,喝咖啡就像是一種生活、一種習慣,是生活的一部分。美國人喝咖啡的習慣,是18世紀時隨着移民傳入,但真正開始大量飲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們所喝的咖啡非常清淡,通常是將整壺煮好的咖啡,放在保溫盤上保溫,以備在上班時或做家事時隨時飲用。同時爲了方便隨時飲用,所以他們所使用的杯子是方便的馬克杯。由於美國人所煮的咖啡非常淡,因此他們習慣在咖啡中加入牛奶和糖。
      
      日本人在飲用咖啡時,非常講究外在花樣上的變化,因此常在咖啡中添加大量的鮮奶油,並加入巧克力粉、肉桂、檸檬、柳丁、薄荷等,除了能增進視覺效果外,更能增加口味上的變化。有時還混合純日本味的綠茶粉,而創造出東洋風味的綠茶咖啡。
      
      此外,日本人對於冰咖啡也格外情有獨鍾,主要有以添加牛奶爲主的冰咖啡牛奶系列,以加巧克力醬爲主的冰摩卡咖啡,和以冰淇淋爲基礎的聖代咖啡,還有充滿成人風味的雞尾酒冰咖啡系列。由如此豐富多變的冰咖啡口味,可見日本人對冰咖啡的狂熱。他們不僅認爲日本的冰咖啡是全世界最富變化的咖啡口味,甚至認爲冰咖啡是日本人發明的。
      
      從咖啡看世界如果你喜歡喝“咖啡”,咖啡總在你個人的故事中佔有一席之地。
      
      假如你也喜好旅行,“咖啡”也許可以成爲你旅站的“索引”。
      
      多少的陳年往事,都會留下“咖啡”的蹤影。
      
      在土耳其,總忘不了咀嚼咖啡殘渣的餘香,更忘不了坐在十字軍時代的城堡中,喝咖啡“過癮”。
      
      在美國佛羅里達最南角,Keywest小鎮,你會選在海明威常去的小咖啡館,想着《老人與海》的故事。
      
      巴黎,坐在左岸的咖啡館,喝着咖啡,欣賞來來往往的過客,想像畢加索、薩特和文學家西蒙·波伏娃等人,如何在此獲得藝術和思想的靈感。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街道角落上,細細地品味咖啡香,回味着凡·高獨特的藝術天才。
      
      意大利,有些人會笑你點“卡布奇諾”,他們認爲“Capuccino”奶油太多,是孩子們的飲料,成人要喝espresso,纔夠味道。其濃郁的味道,就像一幕幕的歌劇,令人回味無窮。
      
      在中國,他們問我咖啡是什麼藥熬的,喝不出來!
      
      在泰國普吉島的遊艇上,碧海藍天,淨空清風,在甲板上飲一杯冰咖啡,多麼得愜意、逍遙……。
      
      總而言之,咖啡,只要你喜歡它、欣賞它,它總會點綴着你的生命,伴在你的身旁。
      
      咖啡的由來與傳說談到咖啡,總得從咖啡的源頭說起,雖然各種傳說紛紜,但是比較爲人津津樂道、具有可信度的,大約分爲兩大類,一則是基督教傳說的“牧羊人的故事”,一則是回教徒偏愛的“阿拉伯僧侶”的傳言。
      
      牧羊人的故事是源於黎巴嫩語言學家法司特·奈洛尼,在1671年寫的《不知睡眠的修道院》中有那麼一段記載:在埃塞俄比亞的高原上,有個名叫卡爾代的牧羊人,趕着山羊到新草原去放牧,突然發現自己的羊羣蹦蹦跳跳,又跑又叫,表現得興奮異常,即使入夜亦無法睡覺。這可把卡爾代嚇壞了,以爲是什麼大禍臨頭,於是就跑到阿比西尼亞修道院求救。經過修道院院長及修士仔細的調查後,發現是因爲山羊喫了矮樹叢上的紅色果實,才顯得特別興奮,於是將它採摘回去,煮成湯汁飲用,果然一夜無法入眠。於是院長把這種場分派給做晚禮拜打瞌睡的僧侶飲用,效果非常好,於是這種提神的藥就被流傳開來。這就是咖啡的前身。
      
      另一種阿拉伯僧侶的傳言是在1587年,有一位回教徒阿布達爾·卡笛寫了一部《咖啡由來》的書,其中記載說在13世紀也門山中,有一個族長叫雪克·歐瑪魯,因罪被人從摩卡流放到歐薩布,當時他飢餓疲憊,瀕臨死亡邊緣,那時有一隻鳥兒以一種從未聽過的悅耳聲音啼叫着,顯得精強氣壯,在啄食一種紅色的果實,由於他自己也餓極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那些果子都採摘下來熬成湯喫。豁然發現,那些果子所熬的湯,飄散着迷人的香氣,自己喝完了全部的湯,竟然解除了所有的疲睏,精神百倍。於是,他便摘下了許多這種果實,有疾病的就送給他們熬湯喫,最後由於他四處行善救人濟世,故鄉的人便原諒了他的過失,讓他回到他的故鄉“摩卡”,並推崇他爲“聖者”,歐瑪魯終生繼續用他神奇的紅豆子,濟人行善。
      
      但是由於近年來的考證,大多數的人支持埃塞俄比亞是咖啡的發祥地這種說法。但是另有一項傳說,在阿拉伯古文獻上曾有記載:據說在11世紀初期,阿拉伯地區已經將咖啡豆曬乾後煎煮當藥喝,等到了13世紀初,由於回教戒律嚴苛,禁止教徒喝酒,教衆就用咖啡取代了酒,當作興奮的飲料。在那個時代,有一位叫凱爾·貝的麥加總督,深感飲咖啡將導致風紀敗壞,打亂了原有的規律,牴觸了回教的教義。有一天,他目睹一羣人用爐火煮沸咖啡,並圍在一起閒聊,不按規定作息,頓感盛怒,立即頒佈了咖啡禁令。可是當時統治者蘇丹非常地喜愛咖啡,凱爾·貝也就因此觸怒了蘇丹,被免了職,這就是咖啡史上出名的“咖啡”壓制事件。雖然這是小插曲,但是顯示出在很久以前,人們對咖啡的評價,也就呈現了兩極的說法。
      
      咖啡的療效與傳播咖啡自發明以來,除了食用外,還逐漸擴展到藥用、酒用及飲料的範圍。第一個將咖啡具有藥效登錄在文獻上的是伊拉克名醫達傑斯(850~922)。
      
      達傑斯醫生不但是當時的名醫,同時也是位哲學家、天文學家。他承認咖啡具有藥理效果,並將野生咖啡種子內的黃褐色物質熬汁,取名“班卡穆”,讓患者服用,他在文獻中對咖啡的消化、強心、利尿等效果,亦留下詳盡的臨牀記載,據說,這是一份有關咖啡功能最珍貴的早期紀錄史料。
      
      此外,對於咖啡傳播有跡可循的史料,大致是1454年,雅典聖者蓋·馬魯丁就已將當時的神祕飲料“咖啡”公佈出來,在此之前只有宗教家、貴族、名士,方有機會接觸到的咖啡,瞬間流行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到了1510年,咖啡傳到了埃及,開羅風靡,1530年傳到大馬士革。1554年傳抵奧特曼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士坦布爾)。在伊士坦布爾取名爲“卡內斯”的咖啡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咖啡店。
      
      咖啡至此,正好傳至歐亞兩洲的分界點上。
      
      咖啡在英國引發男人與女人的戰爭在1650年,牛津大學街出現了英國第一家咖啡屋——亞可布咖啡屋。兩年後,倫敦也開了一家“羅西咖啡屋”。雖然一切都很簡單,但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在倫敦開店的希臘人——巴斯卡·羅西,原是商人愛德華從土耳其帶回來的傭人,泡咖啡給主人飲用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此一習慣引起主人愛德華友人們的好奇,因此羅西不得不連他們一起服務。愛德華眼見他的工作太過繁忙,於是叫他自己出去開店。羅西的店以“咖啡的好處”爲題,印刷宜傳廣告,散發給前來喝咖啡的顧客。據說此一宣傳單,是世界上第一份咖啡廣告單,亦是近代商業廣告的始祖。他在宣傳單中,列舉咖啡的各種好處,如可以提神、治風溼痛風、填補胃穿孔等,雖然以現代眼光看來是無稽之談,但在當時,許多人還是深信不疑。
      
      “羅西咖啡屋”位於倫敦塔的西北方,剛好是當時商業中心地帶的中央,同時也位於股市交易及金融交易所在地的附近,因此商界人 士就把喝咖啡當做一種時髦的風尚。當時英國商業鼎盛,沒有辦法進入正式交易場所的人,就利用羅西咖啡屋當成聚集之地。由於此處可以獲得不少交易所得不到的情報,因此店內逐漸呈現第二交易所的景象,人聲嘈雜,非常熱鬧。於是,仿效“羅西咖啡屋”的咖啡店相繼出現。到了17世紀60年代左右,倫敦的咖啡屋大約有3000家之多。
      
      倫敦的咖啡屋,不僅是經濟情報的交換所,亦成爲市民高談闊論的地方,不論政治課題,學術研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談,所以又有“廉價綜合大學”的封號:因爲只要付一便士,即可閱讀店內各種報章雜誌,並能交換心得,參加各種討論。同時也可以品嚐到香醇可口的咖啡。所以當時咖啡在倫敦硬是掀起了一陣風潮。由於當時倫敦咖啡屋另有一項怪異的規定,就是“禁止女士們入內”——也許巴斯卡·羅西是土耳其回教徒,纔有此規定。因此,在1674年,主婦們向市長提出一份請願書,指出丈夫們因爲喝咖啡,令他們精力衰退,以致使他們夫妻關係出現問題。男士們當然提出異議,指稱這是“女人喝不到咖啡”、“不滿他們喝咖啡”,所以散佈這種不實的中傷。此案後來不了了之,卻爲英國咖啡史留下一則趣事。
      
      巴黎人喝出咖啡的優雅品味咖啡走遍世界各國,最受到青睞的恐怕是法國。
      
      首次將咖啡帶到法國首都巴黎的是1669年,土耳其駐法國大使所羅門·阿卡,他向法王路易十四獻上正統的土耳其咖啡。據說,列坐在凡爾賽宮廷裏的貴族、貴婦們,完全被那種發散出香醇、濃郁、甘美的飲料給迷惑了。到了路易十五時,咖啡伊然成爲上流社會的象徵。在那個時代,上流階層建會客室(類似沙龍)的待客方式,相當盛行,這也是源於喝咖啡的盛行,給賓主間一個喝咖啡擺譜的地方。總之,在上流階層,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會客室(沙龍)舉行喝咖啡的聚會,花枝招展的貴夫人盛裝以赴,互別苗頭,在會客室這種優雅、知性的氣氛中,相繼誕生了洛可可風格與自由主義的新文學、藝術及哲學思想。
      
      咖啡不但迷惑了巴黎上流社會,在短時間內亦風靡了巴黎街道。
      
      第一個在巴黎開設咖啡屋的,是一位叫巴斯卡爾的亞美尼亞人。他眼見在聖·日耳曼節販賣的咖啡非常搶手,於是在1672年開了一家小型咖啡屋。不久,據說是開啓巴黎文化新紀元的咖啡屋出現了,這家咖啡屋叫“普羅可布咖啡”。
      
      意大利咖啡——文學靈感的泉源意大利,是咖啡登陸歐洲的“第一站”。1720年,維尼惹在聖馬可廣場前開了一家咖啡屋,取名“弗羅裏安咖啡”,爲現存最古老的咖啡屋。在19世紀作家亨·傑姆斯的小說中,曾如此地描述:“今晚在水上過夜吧!——威尼斯的月光多麼美麗動人啊!——要不然,到聖馬可寺院前的廣場,坐在弗羅裏安咖啡屋點一客冰淇淋,邊聽音樂,邊和老友閒話家常吧!”由此可知,弗羅裏安咖啡屋是多麼的享有盛名。
      
      1689年,意大利西西里人弗蘭索瓦·普羅可布,在巴黎聖·日爾曼大街附近的一條名爲蘭歇奴·可美地街上,開了一家咖啡屋,由於這間咖啡屋靠近法國國家劇院,初期都是一些劇場人員出入其間,後來才成爲當代作家、思想家、政治家們聚集的沙龍。例如18世紀的蒙特梭利,19世紀的巴爾扎克等人,都是這家咖啡屋的座上客;伏爾泰 用過的桌子到現在還一直保存着。進入20世紀後,畫家土魯斯、藤田嗣治等人亦在此地流連,捕捉靈感,孕育出他們得意的不朽名作。
      
      另外,在羅馬的“葛羅克咖啡屋”,和弗羅裏安咖啡屋一樣,亦是許多藝術家、文學家,及大文豪聚集流連的地方,例如大文豪歌德在三十七歲時造訪意大利,並在此停留兩年。這段經歷,對他日後的文學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
      
      其他,例如以意大利爲主題寫了一本《即興詩人》的安徒生及李斯特等作曲家,亦非常鍾愛葛羅克咖啡屋,不少巨着的靈感都是在那兒產生的。
      
      由上述點點滴滴,可以知道咖啡的歷史,伴隨着人類的文明演進,咖啡文化融於各國風俗習慣中,並伴隨着不同的風俗習慣而變遷,各國民情不同,風尚各異,但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都會把咖啡點綴在社交中,在咖啡中演繹成另一種的社會文化。
      
      咖啡在中國,與茶爭鋒在遙遠的東方,本來是茶的天下,咖啡至遲在明代末葉,已隨着傳教士和荷蘭、西班牙等國商人的東來,而在中國登陸。荷蘭商人甚至一度曾在臺灣嘗試種植咖啡樹。只是當時在中國流傳不廣,也不普遍,所以也沒有資料可稽。
      
      一直到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歐美傳教士與商人東來者衆,西餐和咖啡也就隨着不平等條約,伴隨西方人的勢力擴張,由沿海而漸內陸傳開。尤其在八國聯軍之役後,國人產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因此喫西餐喝咖啡的風氣大盛。徐珂《清稗類鈔·西餐》條下:“國人食西式之飯,一曰西餐,一曰番菜,一曰大菜。席具刀、叉、瓢三事,不設箸。光緒朝,都會已有之。至宣統時,尤爲盛行。”
      
      當時並沒專爲喝咖啡而設的咖啡館,一般都是在西餐廳裏賣。而第一本記載咖啡的食譜,是清宣統元年,上海美國基督教會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造洋飯書》,其譯名和現在不同,咖啡爲“磕肥”。
      
      到了民國以後,咖啡已成爲上流社會交際中所不可缺的飲料,喝咖啡成爲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一般民衆中,喝咖啡還不是非常普遍。1949年,有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由於國際禁運和消費水平的限制,所以喝咖啡的風氣大爲降低。一直到改革開放後,喝咖啡的風氣才又在沿海城市漸次展開。
      
      咖啡在日本發展曲折咖啡在日本,也是經傳教士和商人帶來的。咖啡剛傳入日本時,日本社會完全不能接受,產生強烈的排拒反應。當初在天皇寬永十六年(1630),日本下達“鎖國令”,僅允許與荷蘭、中國通商,所以在日本咖啡史上曾說:“首次登陸日本的咖啡,是在長崎出島的荷蘭商館。”並非不無道理。所以當時與荷蘭商館有接觸的人,如商人、官員、通譯、妓女等,都能由此管道獲得咖啡。但是咖啡進入日本社會真正的淵源則是:當日本明治天皇開始接受西方文化,態度變爲積極時,日本社會也掀起了一股學習洋人的風尚,在長崎、神戶、橫濱等地,都設置了“會館”,專司接待外國人及使節團,因此日本的高層官員、富商巨賈,均以享受“洋食”爲榮耀,咖啡自然而然地進入日本的上流社會,成爲當時的“高級飲料”。
      
      在1883年,日本爲了迎合西洋達官顯要,特別建造了一座金碧輝煌的豪華賓館——鹿鳴館。從此,夜以繼日地舉辦西洋人與日本上流社會的宴會,在此的一切,一律依照西方模式。從文獻中保存當時的菜單可知,開始的前菜、前酒,到最後的咖啡結尾,幾乎完全比照歐洲宮廷華宴,“法式全餐”的架式。
      
      於是,在日本的文壇,也有了咖啡的頌讚,有名的物理學家,也是作家的寺田寅彥,曾在《咖啡哲學序說》中寫道:“醫生將藥用的牛乳與少量的咖啡混合,其香味飲用後,令人心醉,”充滿着異國情趣的憧憬與童稚的心,這西洋的芳香,像薰風般的柔情,從不知名的遠洋飄送而來。
      
      日本基本的文化,與西洋傳入的 文化,在民間也有了相當的衝擊力。在公元1891年,民間流行一種叫“黑白節”的傳唱,諷刺各種世態,其中有一段寫的是:“悄悄的伸出西洋鼻,不喝日本酒,反要啤酒白蘭地——以茶道莊肅表情喝咖啡,真好笑!”
      
      雖然是一種諷刺,但也理解到,咖啡館在日本,也像在西方一樣,成爲“文化交流的媒介”,慢慢地也成爲文人騷客、名士之流聚集之處,各種咖啡沙龍,也如雨後春筍般,爭奇鬥豔,也使咖啡在日本變成大衆化的飲料。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曾一度認爲咖啡是“敵國飲料”,下令停止輸入,使咖啡在日本銷聲匿跡。戰後到了昭和二十五年,咖啡又以“和平使者”的身分,重回到日本。昭和三十五年,日本開始生產即溶咖啡,翌年開放進口自由化,啜咖啡逐漸蔚爲風尚,在日本越來越普遍。
      
      咖啡文化最大的改變是在昭和四十四年,上島咖啡由非即溶咖啡中抽取咖啡液,加以研發開發出正式的“罐裝咖啡”,使咖啡更加普及。
      
      一種咖啡,多樣文化總而言之,若談咖啡對文化的影響,就離不開各國在文化上的差異,以及各國在文明演進上的差異、各國風俗習慣上的差異。咖啡只是一種媒介,融於生活中,展現它的魅力與風采。
      
      喜好咖啡的人士,也會因爲個人風格、喜好、質感上的不同,在認知的態度上也互有差異。但是,從事咖啡行業的人,不但對客人的需求上盡心盡力,在咖啡的質感與口感上,發揮色、香、味的魅力與風情,更需要在咖啡的知識上不斷地充實,纔會有一種虔敬的心,去開創、去開發咖啡另一種新的世界。
      
      咖啡逐漸走入家庭,它的醇郁芳香,提升了生活的情調與生活的品味,若能在咖啡的選豆、特性、變化上多點了解,更能使自己的咖啡世界變得多彩多姿,情趣萬千。
      
      對西歐、北歐地區的人來說,他們所偏好的咖啡是清淡而圓潤的口味;咖啡豆都只是烘焙成褐色而非黑色。這地區的咖啡起源於路易十四的宮廷中,因此這裏的咖啡座充滿文化、藝術與歷史的氣氛,曾經吸引無數的作家、音樂家和哲學家在此地咖啡屋留連忘返。現在這裏的人也還常在咖啡館或露天咖啡座點一杯咖啡,與三五好友悠閒地討論時事、藝術,或是獨自一人悠遊的欣賞街景。所以喝咖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休閒。但對法國人而言,喝咖啡除了是一種休閒之外,法國牛奶咖啡更是他們早餐中所不能或缺。人們喝的時候,習慣以雙手捧着杯子,以咖啡的熱度來溫熱他們的手掌,以驅走清晨的寒氣。


     

 

2018-06-25 14:34:17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